查看原文
其他

佛子行 | 上师是我们出离轮回的最胜依怙

2017-03-15 圆明全球虚空法藏流通中心



在“佛子行”系列前一篇中,毗卢遮那阿贝迦那伽罗仁波切讲述了“佛”的功德、成佛的道路,以及“佛子行”的含义。从本篇开始,仁波切将讲述颂词的主体部分。

毗卢遮那阿贝迦那伽罗仁波切 讲授

然后解释颂词之主体。

首先是梵文“那谟洛格潇曰阿雅!


“洛格潇 曰阿 雅! ( Namo lokashoraya ) ”的意思是观世音菩萨。“那谟”是敬礼皈依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由衷地的、由内心深处深刻地体会到了佛法的真实的缘故,我现在向能够洞见一切因果轮回、能够洞见一切众生无明妄想的圣者观自在菩萨恭敬地顶礼,我永远皈敬于您!


接下来就是颂词。颂词的内容,根据所说的法义,可以分成很多的部分,咱们边讲边往下分。


论师在造论的时候,为了获得真实加持力,为了能够真正地深入胜义和世俗两种菩提心,不为魔障所侵,自心能产生智慧相照的觉受,首先要敬礼圣者——


谁能洞见诸法无来去

又能惟于利生作勤勇

殊胜师及怙主观音前

恒以三门恭敬作顶礼


“谁能洞见诸法无来去” 这句话讲的是“见”,“见”的意思我们已经说过了。“无来无去”也就是不生不灭的意思。一切诸法本来是平等的、本来是清净的,本来是通彻的、无碍的,本来是广大的、包容的,具足光明的。而谁能够见到这一切呢?实际上,这一句话告诉你了,佛法的本质就是要知道一切诸法是空性的。


谁证悟了一切诸法的空性,而“又能惟于利生作勤勇”,又能精勤勇猛地度化众生呢?


这句实际也就是说度化众生的法行是具足平等的、包容的智慧和大悲心的体现。包容表示的是在佛陀的智慧境界当中,能够见到一切六道的幻化,见到幻化的同时,又知道它不真实。对迷乱了的这些众生又能够自然地去度化他们,让他们能够趣入平等的境界,


这种称为无缘大悲。圆满地证悟了空性又不舍悲心,这样的人是谁呢?这是殊胜的上师和怙主观世音菩萨。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佛陀在《华严经》、《涅槃经》、《法华经》等众多的经续当中,一再地提到了善知识的重要性和观世音菩萨的无尽大悲。他们是我们出离轮回的最胜依怙。


善知识就是使我们能够依靠他的见、修、行、果的力量,很快成熟地掌握一条解脱道中最近的捷径的人。所以善知识是我们最应该皈敬的。我们把恩德最大的善知识列入上师宝,上师指的是善知识当中最殊胜的善知识,我们把他简称为“上师”。


上师为什么这样殊胜呢?


因为上师的“身”是一切僧宝的总体――他与你同一个时代,以人的样子,现量地与你为伴,现量地以你的语言,跟你沟通,给你传法,上师的身当然是“僧宝”。


上师的“语”即是一切佛法之总集――因为这样的善知识,他的自心一定要证悟了和佛陀同等的智慧,因此他所宣讲的法义都是为了调伏我们的心而设立,对我们的心有作用,所以称之为是“无上法宝”。


那么上师的“意”呢?上师的心和一切诸佛是等同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样的一个善知识,他必须是证悟了真正平等的、包容的智慧,这样才能称为上师。如果他没有证悟这种智慧,他把什么经验介绍给别人而使他人获得证悟呢?如果他没有解脱、证悟的经验,那么就和我们一样都是寻路人,不可能使我们趣向解脱。


为了让大家都能趣向解脱道,这种善知识大多数是诸佛菩萨的化身,或是真正现量的证悟者。过去所说的明师,也就是真正的“过来人”,才能称为 “上师”,是真正的善知识。



这样的殊胜上师当然和观世音菩萨是无二无别的,在这样的与大悲观世音菩萨无别的殊胜上师之前,我“恒以三门恭敬作顶礼”,以身、口、意恭敬地向其顶礼。


怎样以身、口、意恭敬上师呢?“身” 的恭敬,是指身坐端直;“语的” 恭敬是口不杂言,不断赞叹、宣说善知识的功德,或者念诵法句;“意” 的恭敬指的是对善知识所讲的各种法义和一切诸佛的法义都产生了真实的信解。这就是“三门恭敬”。


“作顶礼”,顶礼就是认可。顶礼就是以自己的头顶来触及佛陀的足或者是手,以此来祈请佛陀的加持。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为什么以顶来敬礼呢?因为世人认为最尊贵的就是自己的头顶了,肯定没有人会把不好的、不洁净的其它东西放在自己的头顶上,总是把装饰性的、珍贵的东西或者自己觉得美丽的、好看的、庄严的,让别人能够生起欢喜心、敬重心的东西放在头顶上。


所以我们把三宝、上师放在自己的头顶上,就是表示我们是以佛、法、僧,还有善知识,以他们证悟的所有的智慧作为我们的“顶严”――顶间的庄严,这种庄严是一切庄严当中最极殊胜的庄严。当我们敬礼佛陀的时候,就足以表明我们对这种智慧的认可和接受,所以说能够向上师三宝顶礼的人是具智慧的人。


现在大家知道了顶礼的涵义,以后在敬礼三宝的时候,或者在顶礼上师的时候,要心里不断地忆及上师和佛陀的这种殊胜的、包容的智慧、清净平等的智慧,在忆念这种智慧的时候,叫“忆念佛陀的功德”,也叫“忆念佛陀”。在“念佛”之中顶礼,这才是真实的顶礼。


如果顶礼只是说我磕大头还是磕短头,手是不是往头顶上再放一下等等,执着这种外相而不去思维其法义的时候,这已经不是在顶礼了,这就只是一种动作、一种形式了,这样的顶礼是不会产生功德的。


功德来源于恭敬心,对三宝恭敬源于对佛陀所说法义和三宝功德的认可,你亲自见到佛陀所说的法义的真实性的时候,你内心即会生起欣喜和随喜。所以说顶礼就要与真正的发心、真正的恭敬心相顺,这个要知道。


无住菩萨这样顶礼,可以使自己能够依靠上师和观世音菩萨大悲心的加持力,在造论的时候不掺杂任何的分别邪念,不掺杂任何自己的造作,没有任何的魔障,依于佛陀的无缘大悲和究竟智慧而完成著述。


这样的顶礼句,对作者自己来说,是一个座右铭,时刻提示自己;对未来值遇此颂的众生来说,也能够起到一个作用,就是可以引导大家:“不知路者令知路,已知路者令安住,已安住者令增长”,故于造论之前,有如此顶礼之必要。



往期回看

佛子行 | 究竟智慧与慈悲的源泉

佛子行 | 何谓“佛子行”?


【说明】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邮箱:xukongfazang@163.com




 点击 阅读全文参与【千万人签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